昨天晚上罗永浩临时开直播说明西贝预制菜事件,我第一次完整看一场直播。老罗说是他们在外地临时组的直播技术团队,所以一开始调试声音,各个平台的画面,花了很长时间(算起来也就五六分钟吧,对直播观众来说有点长,如果是别的内容,我早就划走了)。
我不算是老罗的粉丝,但是忍不住关注他的动向。 有件让我困惑很长时间的事情是,罗永浩讲话,既啰嗦,又简洁,有时候脏兮兮,但逻辑上又似乎无从反驳。 前几天刷到一个博主提及罗永浩的口语翻译腔。回想他的演讲,访谈,各种面向公众的口头表达,的的确确是把英语的逻辑结构搬进了中文表达。 比如,用「尽管…..., 但…...」(Although…, ...) 。 普通人争论时爱说 “你说得不对”。 罗永浩说 “尽管你提到的成本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不能成为欺骗消费者的理由”(昨晚直播)。 先承认合理性,显得客观,又给后续反驳铺垫,让反驳更有穿透力。 类似的还有,《我的奋斗》里写:“尽管我当时穷得叮当响,但从没觉得赚钱是唯一的追求”。 「基于…..,...... 」 (Based on…, …)。 老罗说“基于商业伦理的基本准则,信息透明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在B站对谈何广智的视频播客节目里,他讲“你说创作要痛彻心扉,基于这一点,我觉得所有表达都该如此 —— 回避真实的痛苦,就谈不上打动人心” 。 「基于这一点」,把对方的观点变成自己论证的跳板,显得很尊重对方,认可对方的表达,又显得自己的延伸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都知道......」(As we all know …,... / It is well-known that …) 。 之前有场直播吐槽行业乱象时,罗永浩说“我们都知道,商业的本质是诚信 ——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再花哨的营销都是骗局”。 「我们都知道」,就像「你是专业的,你肯定知道…」,「懂行的都知道」,之类的,预设一个让对方觉得不可动摇,也不好意思动摇的前提。好像谁反对谁就否定常识一样。 「令人沮丧的是…...」(It's frustrating that…)。 为什么老罗总是能带节奏,激起大家的情绪,我觉得这个句型和其他类似的句型作用很大。 有次关于数码产品测评话题谈到厂商的售后推诿,他说 “令人沮丧的是,明明是产品缺陷,他们却总能找到理由把责任推给用户”。把情绪混合到事实里。 让我想起有的心理学书教大家拒绝时,不要直接说对方的要求不合理,而是说”你这样让我很为难。” 不但不显得浅薄,反而让别人忍不住共情起来。 「如果可能的话,…...」 (If possible…, ...)。 英语世界先礼后兵的表达逻辑。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用体面的方式赚到钱 —— 这不是清高,是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听起来既克制,又自信。我的妈呀。 「除非…... 否则…...」(Unless…, …) 。 “除非是极端情况,否则任何商家都不该隐瞒产品信息” 。 「除非」后面说的前提堵住了例外的口子,所以观点就在限定后的范围里完全成立。这种句式给人逻辑无懈可击的错觉,即使内容本身存在争议。 「这意味着…... 」(... , which means…)。 “成本降了,小厂有机会了。” 这个简单句, 老罗说成“当供应链成本下降 30%,这意味着中小厂商终于有机会和巨头掰手腕”。
译制片里说“先生们,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听起来好像没那么必须呢)。 老罗口中冒出这样的话,让人感觉不立刻站起来不太好,即使没讲什么道理,也觉得有点道理呢。奇了怪了。 老罗的逻辑攻防还让我想起GRE Argument的核心考法。 拿一道GRE Argument题干来看,“某健康杂志文章称:‘研究显示,每天喝两杯以上咖啡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比不喝咖啡的人高 50%。因此,为了降低心脏病风险,人们应该减少咖啡摄入量。’” 首先,混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原文的论证链条是 “喝咖啡多→心脏病概率高→应少喝咖啡”。 但是相关不等于因果。 “喝咖啡” 和 “心脏病” 可能只是同时出现的两个现象,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就像“昨天张三接了一个电话,晚上张三死了。” 接电话和死亡两件事有时间顺序,可能相关联,但不一定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每天喝两杯以上咖啡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熬夜、吃高油食物,本身就有压力过大的问题 —— 这些真正的原因被刻意掩盖了,就像西贝用莜面现做掩盖了其他产品的预制属性。
“部分现做” 不等于 “全部新鲜”。 第二,忽略他因。 影响心脏病的因素有很多,像遗传、运动习惯、饮食结构。仅凭一个相关性数据,就认定咖啡是罪魁祸首,忽略了其他因素,以偏概全。
就像仅凭「预制菜是行业趋势」 就为 「冒充现做」 辩护一样站不住脚。
行业趋势只能说明「使用预制菜」这种模式具有合理性,但无法替代「是否尊重消费者知情权」这个关键前提。 「开车」是趋势,但是不能给「闯红灯」辩护。 以偏概全的另外一种操作——选择性呈现数据。 「概率高 50%」,却没说基数 —— 如果不喝咖啡的人患心脏病的基础概率是 0.1%,那么 50% 的增幅也仅为 0.15%,这种程度的风险是否值得减少摄入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评估。 选择性陈述50%这个信息,掩盖了基础概率,误导他人的判断。 我所在的哈尔滨乡下,西红柿9月份涨价涨了100%,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大影响呢,是否需要减少购买西红柿的量呢? 实际上,8月初西红柿1块钱一斤,涨了100%,也只有2块钱。 罗永浩反驳西贝“现做莜面”这个表述,理由是这属于选择性陈述数据。所以他追问 “18 个月保质期的黄花鱼算不算预制菜”。 西贝用「部分现做」的细节掩盖了「多数产品是预制」的整体事实,就像用50% 增幅掩盖0.1% 基础概率一样。 翻译腔+GRE Argument技巧,老罗真的太会了。 直播最后,罗永浩提到要邀请法律界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士到他的视频播客节目,探讨如何推动建立预制菜国家标准。 这个社会是靠刺儿头,那些能躲子弹的出头鸟推动的。老罗有知识有头脑,但不是“自了汉”,真是珍稀野生精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