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云台,名其杰,号云台,湖南衡山人,曾国藩的外孙。母亲是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1883年少年时代的云台随父聂缉椝住上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回湖南参加童试,中秀才,随即跟外国人学英语、电气、化学工程等新学科。后赴美国留学。他有一个国人皆知的外祖父——曾国藩。1917年,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临时干事。1926年,因大病缠身,企业经营不善遂退而成佛教居士。1943年,因骨痨而锯掉一条腿,更少过问世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为从国民党手里收回恒丰产权作过努力,并邀大棉商吴锡林、吴柏年入股,改组为恒丰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53年12月12日在上海病逝,年73岁。
1942年到1943年,聂云台撰写佛教小册《保富法》,劝人散财布施。聂云台从自家的经历和在上海所见所闻的富人家庭的变迁,来谈富裕人家的持久发达之道。本文曾在上海《申报》连载,轰动上海,激荡时人之心!民间自发纷相印赠此书,至今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仍广为流传。
【正文】
保富法(节选)
01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家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上海是这样,在我的家乡湖南,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仅剩下财产不多的几户文官家庭,后人还较好。
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是钱最少的大官,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业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凡是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钱比较多的十来家,现在后人多数都已经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了。
02
我家与晚清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凋零败落,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多优秀显达。
最明显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一亩田地。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
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良心,而君子却是不肯做的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得很详细,而外面人却是很少有知道的。
《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无违誓言;这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的。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也受益不小。所以,为官者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贪钱,那么部下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老百姓就会受害不小了。
03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
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过得幸福,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现在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宋朝的范文正公,他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地理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让全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处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兴发显贵,那样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堂。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都发达显贵,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他的儿子们曾经请求他在京里购买一所花园宅第,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文正公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着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做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思想,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很多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子孙后代。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积福给子孙,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说元朝的耶律文正公,他是元太祖及元世祖的军师,军事多数是由他来决策,他却是借此而救全了无数的百姓。因为元太祖好杀,他善于说话,能够劝谏太祖不要屠杀。他身为宰相,却是布衣蔬食,生活俭朴。他是个大佛学家,利欲心极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时候,诸位将领都到府库里收取财宝,而他却只吩咐将库存的大黄数十担,送到他的营中。不久,就发生了瘟疫,他用大黄治疗疫病,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做宰相的却有十三人之多。这也是一个不肯积蓄私钱,而子孙反而享大发达的证据。
再说清朝的林文忠公,他是反对英国侵略以至于引发鸦片战争的伟人。他如果想发财,当时弄个几百万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认为鸦片贻害人民非常严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烧毁了鸦片两万箱。后来,英国人攻广东,一年攻不进,以后攻陷了宁波、镇江。清朝不得已,就将林文忠公革职充军,向英国人谢罪谈和。林公死了以后,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都是书香不断,曾孙辈中尚有进士、举人,至今日仍然存在显达者。数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长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这又是一个不肯发财,而子孙反而大发达的证据。
再看与林公同一个时候发大财的人,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就是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鸦片场里发大财至数百千万银两的。书画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内有名的古字画碑帖,多数都盖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图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经在这三家收藏过,可见得他们的豪富。但是几十年后,这些珍贵的物品,又已经流落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别家作妆饰、木器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这三家的主人,总算是精明能干,才会发这样的大财。当时的林文忠公,有财却不肯发,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职办罪,总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数十年以后,看看他们的子孙,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却是最愚笨的人了。
04
上海的大阔佬很多,我所认识的,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大富翁。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冲冲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祖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做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衰败。若是问他如何败法?
读者可尝试着闭目想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吝啬,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背,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
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过一次饭,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所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董文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古董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原来,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其他所有的人。而道德、名誉、学问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维奉承。在我见了他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跌,加以投机的损失,以致于破产。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再说一个实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近日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说他们生平对于慈善事业不肯多多帮助,并说他有遗产八万万银元。
试设想一下,财产八万万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来计算,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用作救济贫民之用,那么全上海的难民,就可以得救了。
在三年前,上海的难民所中,有十万人,每人的粮食,以每个月两元计算,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到去年米贵的时候,难民所中的难民才不过一万几千人,每人的月花费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万元,也还不过是他们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罢了。
再说上海死在马路上的穷人,去年将近有两万多人,前年不过一万多人,再前年不过是几千人。就单说去年米贵,死人最多的时候,如果办几个庇寒所和施粥厂,养活这两三万人,也不过一年花个五六百万元就够了。这在富豪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然而这一毛,他们却舍不得拔。
如果能花几百万元,就能救几万个穷民。他自己的家用,若是没有特别的挥霍,就算出手如何的阔绰,还是可以将一年所余的上千万利息来用作储蓄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做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万的积蓄。这样的算盘,实在是通极了。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这一千六百万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银行帐上,归为己有,任意挥霍。竟然没有想到这肉身是会死的,自己既无子女,结果财产全归了他人。几万万的财产,一旦变为空花,只是徒然带了一身的罪业去见阎王,而且又遗下一片“为富不仁”的口碑,留在这个社会。
05
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这种行为是世界的通病。但普通人,还情有可恕,至于信佛的人,应当勉力改之。总要大家发起真慈悲心,救济一切苦难同胞,以念佛修慧为正行,以力行种种善事、救人修福为助行,庶与佛法福慧双修,正助分明之旨相合才好。我略将上文结束,条例如下:
一、数十年来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
三、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
四、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一一都有历史事实为证。
五、上文举几个实例,有的三千万,四千万,及几万万的几家,忽然一旦全空,这几家都是不肯做救济善举。
六、大富者,只顾自己阔绰享用,积钱留与子孙后代,见有饥荒,却不肯出大宗的钱救济灾难,无异犯杀人之罪,是要受道德上的谴责、业报的支配的
作者:闽发女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
——回忆我的姥爷李静清、姥姥刘彩仙
2022年通过偶然的机会交城石候的武跃征和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回我母亲的老家—交城石侯看看。2023年4月,我回到了石侯,和武跃征、田振瑞校长等见了面。他们计划由武跃征出资、田校长主持、编写一本记录现代石侯名人的回忆录。我的姥爷李静清是1942年6月被日本侵略军杀害在交城宪兵队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烈士。他们希望我也能写一篇记录我姥爷的文章,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
一、艰难和内疚
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打鼓:我对姥爷的事知道太少了。姥姥从我出生就来到了太原,和我一起生活了34年,1988年6月25日逝世。在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里,除了姥姥自己说外,我几乎从无主动地问过姥爷的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引起姥姥伤心。我的毌亲叫李素洪,姥爷牺牲时她才十一岁,对姥爷的抗日工作知道的也很少。母亲已于2020年8月9日逝世。接受任务后,我想方设法去寻找故人和收集资料。但姥爷牺牲已经八十年了,而且当时又是从事着党的抗日的地下工作,故人的寻访和资料的收集都没有结果。我深感内疚:姥爷是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的烈士;我又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人,还出版过专著《赵宗复传》,但对自己姥爷的事却重视不够,以致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真是愧对家族,愧对先烈,愧对职业!。 现在只能将从姥姥那里偶然听到的极其有限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二、姥爷李静清
我的姥爷李静清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西石侯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所谓大户人家,不仅是家庭族大、人口多,而且也有一定的财力。父亲叫李本固,人称“九财主”。
姥爷出生在公元1913年,这是根据姥姥所说的话推出来的。姥姥曾对我说:“你姥爷比我小一岁”。姥姥属“鼠”,是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出生的。姥爷比姥姥小一岁,就是1913年。
听姥姥和母亲说,姥爷个子不高,端庄亲秀,(姥爷留下了照片)。姥爷很孝顺,但母亲在他牺牲前就已经逝世。
姥爷学习成绩好,字也写得漂亮。姥姥说过,有一年春节,姥爷写的春联挂在大门上,过路人被吸引了,认为一定是老秀才写的。进屋一问,才知道是很年轻的姥爷所写。 姥爷是北平志成中学1936年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家里留存着他们学校当年的毕业生照片册。志成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勇毅”。 姥爷上过大学没有?现在没有证据。我只能做出推测。
姥姥曾对我说过:“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赵宗复是阎锡山领导山西期间的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山西省文教厅厅长、山西大学副校长、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第一任院长,1966年6月21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去世。我曾在太原工学院附属小学上过学,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太原工学院任教,对姥姥的这句话记忆准确深刻。赵宗复小学、中学都是在太原上的。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继续问清楚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学校的同学,姥姥去世后就再也无法知道了。 根据姥爷和赵宗复的年龄和学习履历,我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姥爷比赵宗复长两岁,但当时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上学晚是很普遍的事。姥爷和赵宗复同时在北平读书,当时在北平上学的山西学生数量有限,他们认识的几率很高。姥姥对“赵宗复”的名字是不会记错的。赵宗复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姥姥所说的“同学”很可能是广义的同学,即上学时认识的朋友,并不一定是同一年级或同一个班。赵宗复是北平中共地下情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姥爷可能在那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或者和共产党的组织有了联系。
2023年7月7日,我回石侯村时遇到了远房亲戚刘玉涛姨姨,她给我看了她的三姨李如凤写的回忆笔记《我们的家》。笔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祖父叫李振富,出生于1862年。我祖父那一辈兄弟四人,我祖父排行老四”、“三祖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本利,二儿子叫李本固。他的儿子叫李静清,在燕京大学上学,抗日牺牲。”李如凤生于1922年,长期在北平居住,毕业于北平华光女中。我姥爷李静清在北平上学时李如凤也在北平,她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这就使我姥姥讲的“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的话得到了佐证,说明我姥爷曾在燕京大学上过大学。从时间上判断出他只上了一年学,没有毕业,也就没有毕业证。
姥爷在当时就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37年后日本人对华北地区的入侵和占领使他未能继续在北平上大学,他回到了家乡交城。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交城后姥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许在北平就加入了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姥爷参加的抗日组织是共产党的文水大众书店。
1938年8月, 牺盟会、工卫纵队晋中办事处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救国救亡,决定在文(水)交(城)山区三道川下社村组建大众图书馆,受工卫纵队领导。1939年春,工卫纵队调离晋绥八分区时,有20余名文水籍的队员从工卫纵队调文水县工作。根据情况,文水县委决定再从地方机关中抽些干部加强大众图书馆的力量。于是,县委从牺盟会文水县分会抽陈志齐、阎明甫和从工卫纵队转入文水地方工作的武工队员,重新组建了大众图书馆,大众图书馆受中共晋绥八地委和中共文水县委双重领导。 大众图书馆的任务是负责延安和晋冀鲁豫等地区之间文件、报纸、书籍的转送。 1940年春,由于晋绥边区各分区都有了大众图书馆,因此中共晋绥区党委将大众图书馆改为大众书店,陈志齐、王迺英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对外叫大众书店,对内就是共产党的交通站,负责秘密传送党中央发往各抗日根据地的文件;往返传送党中央和太行八路军总部出版的书报、刊物;编印抗战传单;散发、编写抗日课本供各学校使用。《共产党人》《解放日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都通过大众书店在延安、晋东南、晋察冀之间传送。它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争取同情抗日救国的各界有识之士做出贡献。 改建大众书店后不久,大众书店由陈志齐负责,大众书店有工作人员40余人。为扩大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大众书店购买了印刷机械,编印出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每周出版一期《晋阳川》小报,内容有战斗消息、政治理论及时事评论,每个村公所、各个学校都送一份。
大众书店的工作人员有陈志齐、阎明甫、胡绶琏、李静清、张映录、王迺英、王瑞、邓瑜、郭章、贺子纯、范洵、李思闻、藩震、李同义、刘秉义、陈康等。其中陈志奇、阎明甫、胡绶琏等被日军抓捕,英勇牺牲。
姥爷的职务是共产党的一名宣传股长,在交城以经营大众书店为掩护,做抗日的地下工作。姥姥知道姥爷的工作性质,有时还帮助姥爷藏文件、传单、书籍,但始终提心吊胆、担惊受怕。1942年6月,不幸的消息传到在石候家里看护孩子的姥姥耳中:因被叛徒告密姥爷被日本人抓进了交城宪兵队(告密者是谁始终未查出)。姥姥想营救,但传来了姥爷被日本人用刺刀挑死、遗体从城墙上扔下的消息。姥爷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宽裕,完全有条件过一般人都能过的正常生活,但他抛妻别子,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事业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姥姥悲痛欲绝,连姥爷的尸骨都未见到。姥爷牺牲时,我们母亲李素洪十一岁,她的弟弟李源洪才九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姥爷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姥姥的家庭也享受了“代耕”的待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家也受到了迫害,父亲厂里的“造反派”要把我们全家赶回父亲老家去。为了保护家庭,母亲专程去文水县民政局开“烈士”的证明(当时的石候村是属于文水县),看到李静清的档案排在文水县革命烈士档案第三号的位置上。姥爷的“革命烈士”身份使“造反派”们不能把“烈属”姥姥赶出太原。当时我家七口人,姥姥带着我和弟弟三个人留在了太原;而作为烈士女儿的母亲则不能幸免,连同我的父亲和两个妹妹一起被赶回了我父亲的老家—原平县。由于姥姥和我们还在太原,我们的住房被保留,不到半年,我父亲就被“平反”(我父亲秦登洲1945年到太原水泥厂当工人,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文革”结束后确定为“离休干部”,根本不存在什么“反”的问题)。父母和妹妹四人又回到太原的家中和我们团聚。姥爷的“革命烈士”英灵在灾难的时期保护了我们全家。后来,太原市河西区政府又给姥姥颁发了“光荣烈属”的牌匾,挂在我家门上,一直到姥姥逝世。
2000年,交城县修建了“吕梁革命烈士纪念馆”(晋绥根据地第八分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我姥爷“李静清”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墙上,他没有被忘记,将与交城的大地和人民常在!
三、 姥姥刘彩仙
姥姥刘彩仙出生在文水(交城)县温运村。姥姥个子不高,端庄漂亮。特别是坚强、睿智、高度自律,很有远见。 姥姥小学毕业,在当时的农村妇女中不多见,也算文化人。姥姥和姥爷结婚后在石侯村住了二十四年多。
姥姥对婚姻是滿意的。虽然姥爷从事抗日的地下工作经常使她提心吊胆,但她理解姥爷,相夫教子,和谐生活。
姥爷被日本人杀害,给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丈夫牺牲了,家庭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姥姥是坚强的,独自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撫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熬到了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女儿李素洪和儿子李源洪都到了太原参加工作。不幸的是,李源洪到太原不久就感柒上了肺结核,1950年在回石侯后去世。姥姥又一次经受了巨大的打击。
1954年1月我在太原水泥厂出生,姥姥来太原照看我过了满月后就把我带回了石侯。没想到既使我饿的一直哇哇大哭,也不吃奶妈的一口奶。实在没办法,姥姥也只好离开石侯带我回了太原,从此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姥姥非常自觉自律,有自己严格的生活规则和大家风范,善良待人,宽容处事,自然就成为我们全家尊敬的“领导者”。不仅父母听从姥姥的“指挥”,我们四个外孙也最亲姥姥,与其的情感超过了早出晚归的父母。姥姥一直怀有对李家的情感,1962年我弟弟出生后,姥姥提出弟弟要姓“李”,以继李姓“香火”,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我弟弟取名“李志虎”。
我的姥姥虽然是“家庭妇女”,和外人接触很少,但非常睿智,判断事物准确,处理事情果断。1966年夏秋,“文化大革命”残酷进行,“造反派”无法无天,揪斗人、抄家之事几乎天天发生。父亲下班回来,姥姥问在单位有事没有,父亲说没事。姥姥已经从父亲的神态上看出了问题。白天父母上班、妹弟上学和上幼儿园后,姥姥让我关上门窗,翻箱倒柜寻找可能带来危险的东西,扔到火炉里烧掉。包括一些旧书、图片,还有姥姥出嫁时穿的一些比较漂亮的衣服,特别是石侯土地的地契。姥姥土改时划成份是“中农”,家里的土地没有动。保留地契是一种对土地的情感,但在当时却被说成是要“反攻倒算”、企图“复辟旧社会”,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没过几天,突然来了一群骑自行车的人,是父亲厂里的“造反派”,把我家抄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什么可以证明父亲“有罪”东西。姥姥的睿智和果断使我家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姥姥非常重视鼓励和鞭策我们孩子们的学习。姥姥是因为来看护我才离开石侯的,对我的学习十分重视。我学习成绩也好,1966年小学毕业时是太原市公园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使我在家闲坐四年,失去了上中学的可能。1970年5月,十六岁的我参加了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到繁峙县去修京原铁路。1971年6月修完铁路后到太原电解铝厂当工人,干的是又脏又危险和文化毫无关系的电解工(炉前工)。而当时还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歧视、被迫害,“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的理念盛行,但姥姥却矢志不渝,毫不松懈地监督和鞭策我和弟妹们学习。1977年底一恢复高考,我就考入了山西大学历史系,后来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教授。我二妹妹秦志炼考入了山西建筑工程学校,后来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天津大学的本科文凭。第二年,即1978年我的大妹妹秦志钰考入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后来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副教授。以后弟弟李志虎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专文聘。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这么好的结果,离不开姥姥的监督和鞭策;姥姥的愿望和理想也通过我们而实现。姥姥培育了热爱学习的家风,还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我的女儿秦云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毕业。大妹妹的女儿是山西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二妹妺的儿子杨正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弟弟的女儿李吟雪是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姥姥出生在不幸的年代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她坚强、自律、睿智和远见卓识又使她获得了尊严和尊敬。 姥姥是1988年6月25日逝世的。她逝世和出生用阴历(即中国农历)恰巧是同一天。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发生了一件无法解释的奇事。她因胃癌在河西区中心医院住了四十五天。和她同室住院的还有另外一个病人。姥姥输液输血,我们陪侍在旁一直没有离人。但是25日上午忽然在离姥姥病床不远的墙角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老鼠。屋中始终有人,它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又如何自己死在墙角。我们惊讶之余,不祥之兆也涌上了心头,因为姥姥属像是老鼠。到晚上姥姥走完了辛劳的一生,离我们而去。当姥姥离世之时,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和我们一齐哭泣,为姥姥送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