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默认版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高级会员
5 天前
2025-3-21
2025-3-13
2025-3-11
闽发新品
全国服务热线:9:00-16:00
——回忆我的姥爷李静清、姥姥刘彩仙
2022年通过偶然的机会交城石候的武跃征和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回我母亲的老家—交城石侯看看。2023年4月,我回到了石侯,和武跃征、田振瑞校长等见了面。他们计划由武跃征出资、田校长主持、编写一本记录现代石侯名人的回忆录。我的姥爷李静清是1942年6月被日本侵略军杀害在交城宪兵队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烈士。他们希望我也能写一篇记录我姥爷的文章,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
一、艰难和内疚
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打鼓:我对姥爷的事知道太少了。姥姥从我出生就来到了太原,和我一起生活了34年,1988年6月25日逝世。在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里,除了姥姥自己说外,我几乎从无主动地问过姥爷的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引起姥姥伤心。我的毌亲叫李素洪,姥爷牺牲时她才十一岁,对姥爷的抗日工作知道的也很少。母亲已于2020年8月9日逝世。接受任务后,我想方设法去寻找故人和收集资料。但姥爷牺牲已经八十年了,而且当时又是从事着党的抗日的地下工作,故人的寻访和资料的收集都没有结果。我深感内疚:姥爷是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的烈士;我又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人,还出版过专著《赵宗复传》,但对自己姥爷的事却重视不够,以致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真是愧对家族,愧对先烈,愧对职业!。 现在只能将从姥姥那里偶然听到的极其有限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二、姥爷李静清
我的姥爷李静清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西石侯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所谓大户人家,不仅是家庭族大、人口多,而且也有一定的财力。父亲叫李本固,人称“九财主”。
姥爷出生在公元1913年,这是根据姥姥所说的话推出来的。姥姥曾对我说:“你姥爷比我小一岁”。姥姥属“鼠”,是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出生的。姥爷比姥姥小一岁,就是1913年。
听姥姥和母亲说,姥爷个子不高,端庄亲秀,(姥爷留下了照片)。姥爷很孝顺,但母亲在他牺牲前就已经逝世。
姥爷学习成绩好,字也写得漂亮。姥姥说过,有一年春节,姥爷写的春联挂在大门上,过路人被吸引了,认为一定是老秀才写的。进屋一问,才知道是很年轻的姥爷所写。 姥爷是北平志成中学1936年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家里留存着他们学校当年的毕业生照片册。志成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勇毅”。 姥爷上过大学没有?现在没有证据。我只能做出推测。
姥姥曾对我说过:“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赵宗复是阎锡山领导山西期间的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山西省文教厅厅长、山西大学副校长、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第一任院长,1966年6月21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去世。我曾在太原工学院附属小学上过学,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太原工学院任教,对姥姥的这句话记忆准确深刻。赵宗复小学、中学都是在太原上的。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继续问清楚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学校的同学,姥姥去世后就再也无法知道了。 根据姥爷和赵宗复的年龄和学习履历,我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姥爷比赵宗复长两岁,但当时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上学晚是很普遍的事。姥爷和赵宗复同时在北平读书,当时在北平上学的山西学生数量有限,他们认识的几率很高。姥姥对“赵宗复”的名字是不会记错的。赵宗复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姥姥所说的“同学”很可能是广义的同学,即上学时认识的朋友,并不一定是同一年级或同一个班。赵宗复是北平中共地下情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姥爷可能在那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或者和共产党的组织有了联系。
2023年7月7日,我回石侯村时遇到了远房亲戚刘玉涛姨姨,她给我看了她的三姨李如凤写的回忆笔记《我们的家》。笔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祖父叫李振富,出生于1862年。我祖父那一辈兄弟四人,我祖父排行老四”、“三祖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本利,二儿子叫李本固。他的儿子叫李静清,在燕京大学上学,抗日牺牲。”李如凤生于1922年,长期在北平居住,毕业于北平华光女中。我姥爷李静清在北平上学时李如凤也在北平,她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这就使我姥姥讲的“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的话得到了佐证,说明我姥爷曾在燕京大学上过大学。从时间上判断出他只上了一年学,没有毕业,也就没有毕业证。
姥爷在当时就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37年后日本人对华北地区的入侵和占领使他未能继续在北平上大学,他回到了家乡交城。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交城后姥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许在北平就加入了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姥爷参加的抗日组织是共产党的文水大众书店。
1938年8月, 牺盟会、工卫纵队晋中办事处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救国救亡,决定在文(水)交(城)山区三道川下社村组建大众图书馆,受工卫纵队领导。1939年春,工卫纵队调离晋绥八分区时,有20余名文水籍的队员从工卫纵队调文水县工作。根据情况,文水县委决定再从地方机关中抽些干部加强大众图书馆的力量。于是,县委从牺盟会文水县分会抽陈志齐、阎明甫和从工卫纵队转入文水地方工作的武工队员,重新组建了大众图书馆,大众图书馆受中共晋绥八地委和中共文水县委双重领导。 大众图书馆的任务是负责延安和晋冀鲁豫等地区之间文件、报纸、书籍的转送。 1940年春,由于晋绥边区各分区都有了大众图书馆,因此中共晋绥区党委将大众图书馆改为大众书店,陈志齐、王迺英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对外叫大众书店,对内就是共产党的交通站,负责秘密传送党中央发往各抗日根据地的文件;往返传送党中央和太行八路军总部出版的书报、刊物;编印抗战传单;散发、编写抗日课本供各学校使用。《共产党人》《解放日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都通过大众书店在延安、晋东南、晋察冀之间传送。它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争取同情抗日救国的各界有识之士做出贡献。 改建大众书店后不久,大众书店由陈志齐负责,大众书店有工作人员40余人。为扩大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大众书店购买了印刷机械,编印出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每周出版一期《晋阳川》小报,内容有战斗消息、政治理论及时事评论,每个村公所、各个学校都送一份。
大众书店的工作人员有陈志齐、阎明甫、胡绶琏、李静清、张映录、王迺英、王瑞、邓瑜、郭章、贺子纯、范洵、李思闻、藩震、李同义、刘秉义、陈康等。其中陈志奇、阎明甫、胡绶琏等被日军抓捕,英勇牺牲。
姥爷的职务是共产党的一名宣传股长,在交城以经营大众书店为掩护,做抗日的地下工作。姥姥知道姥爷的工作性质,有时还帮助姥爷藏文件、传单、书籍,但始终提心吊胆、担惊受怕。1942年6月,不幸的消息传到在石候家里看护孩子的姥姥耳中:因被叛徒告密姥爷被日本人抓进了交城宪兵队(告密者是谁始终未查出)。姥姥想营救,但传来了姥爷被日本人用刺刀挑死、遗体从城墙上扔下的消息。姥爷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宽裕,完全有条件过一般人都能过的正常生活,但他抛妻别子,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事业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姥姥悲痛欲绝,连姥爷的尸骨都未见到。姥爷牺牲时,我们母亲李素洪十一岁,她的弟弟李源洪才九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姥爷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姥姥的家庭也享受了“代耕”的待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家也受到了迫害,父亲厂里的“造反派”要把我们全家赶回父亲老家去。为了保护家庭,母亲专程去文水县民政局开“烈士”的证明(当时的石候村是属于文水县),看到李静清的档案排在文水县革命烈士档案第三号的位置上。姥爷的“革命烈士”身份使“造反派”们不能把“烈属”姥姥赶出太原。当时我家七口人,姥姥带着我和弟弟三个人留在了太原;而作为烈士女儿的母亲则不能幸免,连同我的父亲和两个妹妹一起被赶回了我父亲的老家—原平县。由于姥姥和我们还在太原,我们的住房被保留,不到半年,我父亲就被“平反”(我父亲秦登洲1945年到太原水泥厂当工人,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文革”结束后确定为“离休干部”,根本不存在什么“反”的问题)。父母和妹妹四人又回到太原的家中和我们团聚。姥爷的“革命烈士”英灵在灾难的时期保护了我们全家。后来,太原市河西区政府又给姥姥颁发了“光荣烈属”的牌匾,挂在我家门上,一直到姥姥逝世。
2000年,交城县修建了“吕梁革命烈士纪念馆”(晋绥根据地第八分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我姥爷“李静清”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墙上,他没有被忘记,将与交城的大地和人民常在!
三、 姥姥刘彩仙
姥姥刘彩仙出生在文水(交城)县温运村。姥姥个子不高,端庄漂亮。特别是坚强、睿智、高度自律,很有远见。 姥姥小学毕业,在当时的农村妇女中不多见,也算文化人。姥姥和姥爷结婚后在石侯村住了二十四年多。
姥姥对婚姻是滿意的。虽然姥爷从事抗日的地下工作经常使她提心吊胆,但她理解姥爷,相夫教子,和谐生活。
姥爷被日本人杀害,给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丈夫牺牲了,家庭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姥姥是坚强的,独自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撫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熬到了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女儿李素洪和儿子李源洪都到了太原参加工作。不幸的是,李源洪到太原不久就感柒上了肺结核,1950年在回石侯后去世。姥姥又一次经受了巨大的打击。
1954年1月我在太原水泥厂出生,姥姥来太原照看我过了满月后就把我带回了石侯。没想到既使我饿的一直哇哇大哭,也不吃奶妈的一口奶。实在没办法,姥姥也只好离开石侯带我回了太原,从此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姥姥非常自觉自律,有自己严格的生活规则和大家风范,善良待人,宽容处事,自然就成为我们全家尊敬的“领导者”。不仅父母听从姥姥的“指挥”,我们四个外孙也最亲姥姥,与其的情感超过了早出晚归的父母。姥姥一直怀有对李家的情感,1962年我弟弟出生后,姥姥提出弟弟要姓“李”,以继李姓“香火”,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我弟弟取名“李志虎”。
我的姥姥虽然是“家庭妇女”,和外人接触很少,但非常睿智,判断事物准确,处理事情果断。1966年夏秋,“文化大革命”残酷进行,“造反派”无法无天,揪斗人、抄家之事几乎天天发生。父亲下班回来,姥姥问在单位有事没有,父亲说没事。姥姥已经从父亲的神态上看出了问题。白天父母上班、妹弟上学和上幼儿园后,姥姥让我关上门窗,翻箱倒柜寻找可能带来危险的东西,扔到火炉里烧掉。包括一些旧书、图片,还有姥姥出嫁时穿的一些比较漂亮的衣服,特别是石侯土地的地契。姥姥土改时划成份是“中农”,家里的土地没有动。保留地契是一种对土地的情感,但在当时却被说成是要“反攻倒算”、企图“复辟旧社会”,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没过几天,突然来了一群骑自行车的人,是父亲厂里的“造反派”,把我家抄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什么可以证明父亲“有罪”东西。姥姥的睿智和果断使我家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姥姥非常重视鼓励和鞭策我们孩子们的学习。姥姥是因为来看护我才离开石侯的,对我的学习十分重视。我学习成绩也好,1966年小学毕业时是太原市公园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使我在家闲坐四年,失去了上中学的可能。1970年5月,十六岁的我参加了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到繁峙县去修京原铁路。1971年6月修完铁路后到太原电解铝厂当工人,干的是又脏又危险和文化毫无关系的电解工(炉前工)。而当时还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歧视、被迫害,“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的理念盛行,但姥姥却矢志不渝,毫不松懈地监督和鞭策我和弟妹们学习。1977年底一恢复高考,我就考入了山西大学历史系,后来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教授。我二妹妹秦志炼考入了山西建筑工程学校,后来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天津大学的本科文凭。第二年,即1978年我的大妹妹秦志钰考入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后来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副教授。以后弟弟李志虎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专文聘。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这么好的结果,离不开姥姥的监督和鞭策;姥姥的愿望和理想也通过我们而实现。姥姥培育了热爱学习的家风,还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我的女儿秦云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毕业。大妹妹的女儿是山西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二妹妺的儿子杨正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弟弟的女儿李吟雪是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姥姥出生在不幸的年代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她坚强、自律、睿智和远见卓识又使她获得了尊严和尊敬。 姥姥是1988年6月25日逝世的。她逝世和出生用阴历(即中国农历)恰巧是同一天。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发生了一件无法解释的奇事。她因胃癌在河西区中心医院住了四十五天。和她同室住院的还有另外一个病人。姥姥输液输血,我们陪侍在旁一直没有离人。但是25日上午忽然在离姥姥病床不远的墙角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老鼠。屋中始终有人,它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又如何自己死在墙角。我们惊讶之余,不祥之兆也涌上了心头,因为姥姥属像是老鼠。到晚上姥姥走完了辛劳的一生,离我们而去。当姥姥离世之时,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和我们一齐哭泣,为姥姥送行。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