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公告 |
闽发论坛专业投资微信收录计划
充值积分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精选
论坛
BBS
圈子
Group
动态
Space
收录微信
淘帖
Collection
微信导航
日志
Blog
分享
Share
招聘版主
搜索
搜索
热搜:
ASKing
炒股养家
独股一箭
微信收录
本版
帖子
用户
闽发论坛|游资孵化器
»
论坛
›
娱乐堂
›
『水漫金山』
›
保富法 节选 保存财富传家之法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保富法 节选 保存财富传家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 11: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聂云台,名其杰,号云台,湖南衡山人,曾国藩的外孙。母亲是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1883年少年时代的云台随父聂缉椝住上海。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回湖南参加童试,中秀才,随即跟外国人学英语、电气、化学工程等新学科。后赴美国留学。他有一个国人皆知的外祖父——曾国藩。1917年,与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任临时干事。1926年,因大病缠身,企业经营不善遂退而成佛教居士。1943年,因骨痨而锯掉一条腿,更少过问世事。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为从国民党手里收回恒丰产权作过努力,并邀大棉商吴锡林、吴柏年入股,改组为恒丰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1953年12月12日在上海病逝,年73岁。
1942年到1943年,聂云台撰写佛教小册《保富法》,劝人散财布施。聂云台从自家的经历和在上海所见所闻的富人家庭的变迁,来谈富裕人家的持久发达之道。本文曾在上海《申报》连载,轰动上海,激荡时人之心!民间自发纷相印赠此书,至今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仍广为流传。
【正文】
保富法(节选)
01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家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了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煊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产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上海是这样,在我的家乡湖南,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到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仅剩下财产不多的几户文官家庭,后人还较好。
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是钱最少的大官,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业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也有在上海做官的。
凡是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钱比较多的十来家,现在后人多数都已经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了。
02
我家与晚清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凋零败落,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多优秀显达。
最明显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间房子,也未曾买过一亩田地。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两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的,就可称为富家了。
而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在他逝世后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号、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良心,而君子却是不肯做的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得很详细,而外面人却是很少有知道的。
《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无违誓言;这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的。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也受益不小。所以,为官者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贪钱,那么部下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老百姓就会受害不小了。
03
《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和幸福;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
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过得幸福,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
现在我再举几个例子来说。
宋朝的范文正公,他做穷秀才的时候,心中就念念在救济众人。后来做了宰相,便把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族的贫寒。先买了苏州的南园作为自己的住宅,后来听见地理风水家说:“此屋风水极好,后代会出公卿。”他想,这屋子既然会兴发显贵,不如当作学堂,让全苏州人的子弟在此处受教育,可使更多的人都兴发显贵,那样就更好了。所以就立刻将房子捐出来,作为学堂。他念念在利益群众,不愿自己一家独得好处。结果,自己的四个儿子都发达显贵,做了宰相、公卿、侍郎,而且个个都是道德崇高的楷模。他的儿子们曾经请求他在京里购买一所花园宅第,以便退休养老时娱乐,他却说:“京中各大官家中的园林甚多,而园主人自己又不能时常游园,那么谁还会不准我游呢!何必非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文正公的几位公子,平日在家都是穿着布素衣服。范公出将入相几十年,所得的俸钱,也都作了布施救济之用,所以家用极为节俭,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照普通人的心理,以为这样太不替子孙打算了,谁知道这才是替子孙打算最好的法子。不单是四个儿子都做了公卿,而且能继承他父亲的思想,舍财救济众人。所以,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传到了数十代的子孙,直到现在,已经是八百年了,苏州的范坟一带,仍然有很多范氏的后人,并且还时常出优秀的子孙后代。世人若是想替子孙打算,想留饭积福给子孙,就请按照范文正公的存心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再说元朝的耶律文正公,他是元太祖及元世祖的军师,军事多数是由他来决策,他却是借此而救全了无数的百姓。因为元太祖好杀,他善于说话,能够劝谏太祖不要屠杀。他身为宰相,却是布衣蔬食,生活俭朴。他是个大佛学家,利欲心极为淡泊。在攻破燕京的时候,诸位将领都到府库里收取财宝,而他却只吩咐将库存的大黄数十担,送到他的营中。不久,就发生了瘟疫,他用大黄治疗疫病,获得了很大的效果。他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做宰相的却有十三人之多。这也是一个不肯积蓄私钱,而子孙反而享大发达的证据。
再说清朝的林文忠公,他是反对英国侵略以至于引发鸦片战争的伟人。他如果想发财,当时弄个几百万是很容易的事情。他认为鸦片贻害人民非常严重,所以,不怕用激烈的手段烧毁了鸦片两万箱。后来,英国人攻广东,一年攻不进,以后攻陷了宁波、镇江。清朝不得已,就将林文忠公革职充军,向英国人谢罪谈和。林公死了以后,也是毫无积蓄,但是他的子孙数代都是书香不断,曾孙辈中尚有进士、举人,至今日仍然存在显达者。数年前故世的最高法院院长林翔,也是其中的一人,而且道德亦非常的崇高。这又是一个不肯发财,而子孙反而大发达的证据。
再看与林公同一个时候发大财的人,我可以举几个例子:就是广东的伍氏及潘氏、孔氏,都是鸦片场里发大财至数百千万银两的。书画家大都知道,凡是海内有名的古字画碑帖,多数都盖有伍氏、潘氏、孔氏的图章,也就是表明了此物曾经在这三家收藏过,可见得他们的豪富。但是几十年后,这些珍贵的物品,又已经流落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了,到别家作妆饰、木器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这三家的主人,总算是精明能干,才会发这样的大财。当时的林文忠公,有财却不肯发,反而弄到自己被革职办罪,总算太笨了吧!然而至数十年以后,看看他们的子孙,就知道林文忠公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伍氏、潘氏、孔氏,却是最愚笨的人了。
04
上海的大阔佬很多,我所认识的,也可以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江西的周翁,五十年前,我在扬州鄙岳萧家,就认识这位大富翁。有一天,周翁到萧家,怒气冲冲的,原来是因为接到湘潭分号经理的来信,说是湖南发生了灾荒,官府向他们劝募捐款,他就代老板周翁认捐了银子五百两,而周翁嫌他擅做主张,捐得太多,所以才发怒。那时他已有数百万银两的财富,出个五百两救济,还不舍得。后来住在上海,有一天,谭祖安先生与他同席,问他,如何发到如此的大富?他说,没有别的法子,只是积而不用。他活到八十多岁才死,遗产有三千万元,子孙十房分了家,不过十几年,就已经空了。其中有一房子孙,略能做些好事,这一房就比较好,但也是遭遇种种的意外衰耗,所余的钱也不多了。若是以常理来说,无论如何,每房子孙都有三百万,不会一齐败得如此之快;然而,事实上却是如此衰败。若是问他如何败法?
读者可尝试着闭目想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够明白,不用多说了。这位老翁,也是正当营业,并未取非分之财;不过心里悭贪吝啬,眼见饥荒,而不肯出钱救济,以为积钱不用是聪明。却不知道此种心念完全与仁慈平等的善法相违背,我若是存了一家独富之心,而不顾及他家的死活,就是不仁慈、不平等到了极处。除了本人自己受到业报外,还要受到余报的支配,也就是《易经》所谓的余庆、余殃的支配,使独富的家败得格外的快,使大众亲眼见到果报的昭彰,能够醒悟。
再说一家,是上海十几年前的地皮大王陈某,家中的财产有四千万银元,兄弟两房,各分两千万。一九二五年,我到他家吃过一次饭,他住的房屋十分的华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是上海所少见的。他的客房,四面的墙壁全部都装了玻璃架,所陈列的铜鼎,都是三千年的古董文物。有一位客人,指着这些古董告诉我说:“这一间房子里的铜器,要值银元一百五十万,中国的有名古铜器,有一半在此。”这几句话,正是主人最高兴听的。原来,一般富人的心理,就是要夸耀我有的东西都胜过其他所有的人。而道德、名誉、学问是钱办不到的,这些富人无可奈何,只好在衣服、珍宝、房屋、器具上争豪斗胜,博得那些希望得到好处的客人来恭维奉承。在我见了他之后,不过才七年的时间,上海地价忽然惨跌,加以投机的损失,以致于破产。陈家的古铜珍宝、房屋地产,一切的一切,都被银行没收变卖,主人也搬到内地家乡去了。
再说一个实例,就是上海哈同花园的主人,近日报纸上常有讥讽的评论,说他们生平对于慈善事业不肯多多帮助,并说他有遗产八万万银元。
试设想一下,财产八万万的收入,就照二厘的利息来计算,每年也应该有一千六百万,如果他们肯将这尾数的六百万元,用作救济贫民之用,那么全上海的难民,就可以得救了。
在三年前,上海的难民所中,有十万人,每人的粮食,以每个月两元计算,全年不过才两百余万元。到去年米贵的时候,难民所中的难民才不过一万几千人,每人的月花费三十元,一年共五六百万元,也还不过是他们收入年息的三分之一罢了。
再说上海死在马路上的穷人,去年将近有两万多人,前年不过一万多人,再前年不过是几千人。就单说去年米贵,死人最多的时候,如果办几个庇寒所和施粥厂,养活这两三万人,也不过一年花个五六百万元就够了。这在富豪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然而这一毛,他们却舍不得拔。
如果能花几百万元,就能救几万个穷民。他自己的家用,若是没有特别的挥霍,就算出手如何的阔绰,还是可以将一年所余的上千万利息来用作储蓄的。这样一来,一方面得到了美名誉,一方面做了救人的大功德,再一方面又仍然每年增加了若干万的积蓄。这样的算盘,实在是通极了。然而他们却没有这样智慧的眼光,一心只想这一千六百万元,一滴不漏,全部都收到自己的银行帐上,归为己有,任意挥霍。竟然没有想到这肉身是会死的,自己既无子女,结果财产全归了他人。几万万的财产,一旦变为空花,只是徒然带了一身的罪业去见阎王,而且又遗下一片“为富不仁”的口碑,留在这个社会。
05
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现在社会的人,左手进了一百万元,右手布施了一二元,就称为是大慈善家。”由此可知,这种行为是世界的通病。但普通人,还情有可恕,至于信佛的人,应当勉力改之。总要大家发起真慈悲心,救济一切苦难同胞,以念佛修慧为正行,以力行种种善事、救人修福为助行,庶与佛法福慧双修,正助分明之旨相合才好。我略将上文结束,条例如下:
一、数十年来所见富人,后代全已衰落。
二、六十年来文武大官世家,都已衰落,后人不兴。
三、惟有不肯发财的几个大官,子孙尚能读书上进。
四、官极大,发财的机会极多,而不肯发财,念念在救济众人的,子孙发达最昌盛,最长久,一一都有历史事实为证。
五、上文举几个实例,有的三千万,四千万,及几万万的几家,忽然一旦全空,这几家都是不肯做救济善举。
六、大富者,只顾自己阔绰享用,积钱留与子孙后代,见有饥荒,却不肯出大宗的钱救济灾难,无异犯杀人之罪,是要受道德上的谴责、业报的支配的
作者:闽发女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原版权作者许可,任何人不得擅作它用或者商用!请在下载或看过后24小时内删除!为尊重作者版权,请购买原版作品,支持你喜欢的作者,谢谢!若侵则联系微信ugouku删除。
回复
举报
楼主
|
发表于 2024-4-11 16: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
风骨、风范、贡献
——回忆我的姥爷李静清、姥姥刘彩仙
2022年通过偶然的机会交城石候的武跃征和我取得了联系,邀请我回我母亲的老家—交城石侯看看。2023年4月,我回到了石侯,和武跃征、田振瑞校长等见了面。他们计划由武跃征出资、田校长主持、编写一本记录现代石侯名人的回忆录。我的姥爷李静清是1942年6月被日本侵略军杀害在交城宪兵队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烈士。他们希望我也能写一篇记录我姥爷的文章,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事。
一、艰难和内疚
在接受任务的时候,我心里就在打鼓:我对姥爷的事知道太少了。姥姥从我出生就来到了太原,和我一起生活了34年,1988年6月25日逝世。在和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里,除了姥姥自己说外,我几乎从无主动地问过姥爷的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引起姥姥伤心。我的毌亲叫李素洪,姥爷牺牲时她才十一岁,对姥爷的抗日工作知道的也很少。母亲已于2020年8月9日逝世。接受任务后,我想方设法去寻找故人和收集资料。但姥爷牺牲已经八十年了,而且当时又是从事着党的抗日的地下工作,故人的寻访和资料的收集都没有结果。我深感内疚:姥爷是为反抗日本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的烈士;我又是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人,还出版过专著《赵宗复传》,但对自己姥爷的事却重视不够,以致出现如此被动的局面,真是愧对家族,愧对先烈,愧对职业!。 现在只能将从姥姥那里偶然听到的极其有限的一些事情写下来。
二、姥爷李静清
我的姥爷李静清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西石侯村的一个大户人家里。所谓大户人家,不仅是家庭族大、人口多,而且也有一定的财力。父亲叫李本固,人称“九财主”。
姥爷出生在公元1913年,这是根据姥姥所说的话推出来的。姥姥曾对我说:“你姥爷比我小一岁”。姥姥属“鼠”,是民国元年,即公元1912年出生的。姥爷比姥姥小一岁,就是1913年。
听姥姥和母亲说,姥爷个子不高,端庄亲秀,(姥爷留下了照片)。姥爷很孝顺,但母亲在他牺牲前就已经逝世。
姥爷学习成绩好,字也写得漂亮。姥姥说过,有一年春节,姥爷写的春联挂在大门上,过路人被吸引了,认为一定是老秀才写的。进屋一问,才知道是很年轻的姥爷所写。 姥爷是北平志成中学1936年的高中毕业生,我们家里留存着他们学校当年的毕业生照片册。志成中学的校训是:“诚真勇毅”。 姥爷上过大学没有?现在没有证据。我只能做出推测。
姥姥曾对我说过:“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赵宗复是阎锡山领导山西期间的山西省政府主席赵戴文的儿子、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任山西省文教厅厅长、山西大学副校长、太原工学院(今太原理工大学)第一任院长,1966年6月21日,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去世。我曾在太原工学院附属小学上过学,大学毕业后又一直在太原工学院任教,对姥姥的这句话记忆准确深刻。赵宗复小学、中学都是在太原上的。遗憾的是,我当时没有继续问清楚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学校的同学,姥姥去世后就再也无法知道了。 根据姥爷和赵宗复的年龄和学习履历,我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姥爷比赵宗复长两岁,但当时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上学晚是很普遍的事。姥爷和赵宗复同时在北平读书,当时在北平上学的山西学生数量有限,他们认识的几率很高。姥姥对“赵宗复”的名字是不会记错的。赵宗复是燕京大学的毕业生。姥姥所说的“同学”很可能是广义的同学,即上学时认识的朋友,并不一定是同一年级或同一个班。赵宗复是北平中共地下情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姥爷可能在那时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或者和共产党的组织有了联系。
2023年7月7日,我回石侯村时遇到了远房亲戚刘玉涛姨姨,她给我看了她的三姨李如凤写的回忆笔记《我们的家》。笔记中这样写道:“我的祖父叫李振富,出生于1862年。我祖父那一辈兄弟四人,我祖父排行老四”、“三祖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李本利,二儿子叫李本固。他的儿子叫李静清,在燕京大学上学,抗日牺牲。”李如凤生于1922年,长期在北平居住,毕业于北平华光女中。我姥爷李静清在北平上学时李如凤也在北平,她的回忆应该是可靠的。这就使我姥姥讲的“你姥爷和赵宗复是同学”的话得到了佐证,说明我姥爷曾在燕京大学上过大学。从时间上判断出他只上了一年学,没有毕业,也就没有毕业证。
姥爷在当时就是少有的高级知识分子了。1937年后日本人对华北地区的入侵和占领使他未能继续在北平上大学,他回到了家乡交城。
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交城后姥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也许在北平就加入了共产党),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姥爷参加的抗日组织是共产党的文水大众书店。
1938年8月, 牺盟会、工卫纵队晋中办事处为扩大政治影响和宣传、组织群众抗日救国救亡,决定在文(水)交(城)山区三道川下社村组建大众图书馆,受工卫纵队领导。1939年春,工卫纵队调离晋绥八分区时,有20余名文水籍的队员从工卫纵队调文水县工作。根据情况,文水县委决定再从地方机关中抽些干部加强大众图书馆的力量。于是,县委从牺盟会文水县分会抽陈志齐、阎明甫和从工卫纵队转入文水地方工作的武工队员,重新组建了大众图书馆,大众图书馆受中共晋绥八地委和中共文水县委双重领导。 大众图书馆的任务是负责延安和晋冀鲁豫等地区之间文件、报纸、书籍的转送。 1940年春,由于晋绥边区各分区都有了大众图书馆,因此中共晋绥区党委将大众图书馆改为大众书店,陈志齐、王迺英分别担任正、副主任。对外叫大众书店,对内就是共产党的交通站,负责秘密传送党中央发往各抗日根据地的文件;往返传送党中央和太行八路军总部出版的书报、刊物;编印抗战传单;散发、编写抗日课本供各学校使用。《共产党人》《解放日报》《晋绥日报》《抗战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都通过大众书店在延安、晋东南、晋察冀之间传送。它为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团结争取同情抗日救国的各界有识之士做出贡献。 改建大众书店后不久,大众书店由陈志齐负责,大众书店有工作人员40余人。为扩大开展抗日宣传工作,大众书店购买了印刷机械,编印出版《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每周出版一期《晋阳川》小报,内容有战斗消息、政治理论及时事评论,每个村公所、各个学校都送一份。
大众书店的工作人员有陈志齐、阎明甫、胡绶琏、李静清、张映录、王迺英、王瑞、邓瑜、郭章、贺子纯、范洵、李思闻、藩震、李同义、刘秉义、陈康等。其中陈志奇、阎明甫、胡绶琏等被日军抓捕,英勇牺牲。
姥爷的职务是共产党的一名宣传股长,在交城以经营大众书店为掩护,做抗日的地下工作。姥姥知道姥爷的工作性质,有时还帮助姥爷藏文件、传单、书籍,但始终提心吊胆、担惊受怕。1942年6月,不幸的消息传到在石候家里看护孩子的姥姥耳中:因被叛徒告密姥爷被日本人抓进了交城宪兵队(告密者是谁始终未查出)。姥姥想营救,但传来了姥爷被日本人用刺刀挑死、遗体从城墙上扔下的消息。姥爷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境宽裕,完全有条件过一般人都能过的正常生活,但他抛妻别子,为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自由的事业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姥姥悲痛欲绝,连姥爷的尸骨都未见到。姥爷牺牲时,我们母亲李素洪十一岁,她的弟弟李源洪才九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姥爷被党和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姥姥的家庭也享受了“代耕”的待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们家也受到了迫害,父亲厂里的“造反派”要把我们全家赶回父亲老家去。为了保护家庭,母亲专程去文水县民政局开“烈士”的证明(当时的石候村是属于文水县),看到李静清的档案排在文水县革命烈士档案第三号的位置上。姥爷的“革命烈士”身份使“造反派”们不能把“烈属”姥姥赶出太原。当时我家七口人,姥姥带着我和弟弟三个人留在了太原;而作为烈士女儿的母亲则不能幸免,连同我的父亲和两个妹妹一起被赶回了我父亲的老家—原平县。由于姥姥和我们还在太原,我们的住房被保留,不到半年,我父亲就被“平反”(我父亲秦登洲1945年到太原水泥厂当工人,没有参加过任何组织,“文革”结束后确定为“离休干部”,根本不存在什么“反”的问题)。父母和妹妹四人又回到太原的家中和我们团聚。姥爷的“革命烈士”英灵在灾难的时期保护了我们全家。后来,太原市河西区政府又给姥姥颁发了“光荣烈属”的牌匾,挂在我家门上,一直到姥姥逝世。
2000年,交城县修建了“吕梁革命烈士纪念馆”(晋绥根据地第八分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我姥爷“李静清”的名字被镌刻在纪念墙上,他没有被忘记,将与交城的大地和人民常在!
三、 姥姥刘彩仙
姥姥刘彩仙出生在文水(交城)县温运村。姥姥个子不高,端庄漂亮。特别是坚强、睿智、高度自律,很有远见。 姥姥小学毕业,在当时的农村妇女中不多见,也算文化人。姥姥和姥爷结婚后在石侯村住了二十四年多。
姥姥对婚姻是滿意的。虽然姥爷从事抗日的地下工作经常使她提心吊胆,但她理解姥爷,相夫教子,和谐生活。
姥爷被日本人杀害,给家庭带来了灭顶之灾。丈夫牺牲了,家庭也失去了主要的经济来源。姥姥是坚强的,独自担负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撫养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熬到了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女儿李素洪和儿子李源洪都到了太原参加工作。不幸的是,李源洪到太原不久就感柒上了肺结核,1950年在回石侯后去世。姥姥又一次经受了巨大的打击。
1954年1月我在太原水泥厂出生,姥姥来太原照看我过了满月后就把我带回了石侯。没想到既使我饿的一直哇哇大哭,也不吃奶妈的一口奶。实在没办法,姥姥也只好离开石侯带我回了太原,从此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姥姥非常自觉自律,有自己严格的生活规则和大家风范,善良待人,宽容处事,自然就成为我们全家尊敬的“领导者”。不仅父母听从姥姥的“指挥”,我们四个外孙也最亲姥姥,与其的情感超过了早出晚归的父母。姥姥一直怀有对李家的情感,1962年我弟弟出生后,姥姥提出弟弟要姓“李”,以继李姓“香火”,得到了父母的认可,我弟弟取名“李志虎”。
我的姥姥虽然是“家庭妇女”,和外人接触很少,但非常睿智,判断事物准确,处理事情果断。1966年夏秋,“文化大革命”残酷进行,“造反派”无法无天,揪斗人、抄家之事几乎天天发生。父亲下班回来,姥姥问在单位有事没有,父亲说没事。姥姥已经从父亲的神态上看出了问题。白天父母上班、妹弟上学和上幼儿园后,姥姥让我关上门窗,翻箱倒柜寻找可能带来危险的东西,扔到火炉里烧掉。包括一些旧书、图片,还有姥姥出嫁时穿的一些比较漂亮的衣服,特别是石侯土地的地契。姥姥土改时划成份是“中农”,家里的土地没有动。保留地契是一种对土地的情感,但在当时却被说成是要“反攻倒算”、企图“复辟旧社会”,是非常危险和可怕的事情。没过几天,突然来了一群骑自行车的人,是父亲厂里的“造反派”,把我家抄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什么可以证明父亲“有罪”东西。姥姥的睿智和果断使我家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姥姥非常重视鼓励和鞭策我们孩子们的学习。姥姥是因为来看护我才离开石侯的,对我的学习十分重视。我学习成绩也好,1966年小学毕业时是太原市公园路小学的少先队大队长。但“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使我在家闲坐四年,失去了上中学的可能。1970年5月,十六岁的我参加了山西铁路建设兵团,到繁峙县去修京原铁路。1971年6月修完铁路后到太原电解铝厂当工人,干的是又脏又危险和文化毫无关系的电解工(炉前工)。而当时还是“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受歧视、被迫害,“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无用”的理念盛行,但姥姥却矢志不渝,毫不松懈地监督和鞭策我和弟妹们学习。1977年底一恢复高考,我就考入了山西大学历史系,后来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教授。我二妹妹秦志炼考入了山西建筑工程学校,后来又参加自学考试,获得天津大学的本科文凭。第二年,即1978年我的大妹妹秦志钰考入了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后来是太原理工大学的副教授。以后弟弟李志虎也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专文聘。我们在学习上取得了这么好的结果,离不开姥姥的监督和鞭策;姥姥的愿望和理想也通过我们而实现。姥姥培育了热爱学习的家风,还影响了我们的下一代。我的女儿秦云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博士毕业。大妹妹的女儿是山西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太原理工大学博士毕业。二妹妺的儿子杨正是天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后来在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毕业。弟弟的女儿李吟雪是太原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姥姥出生在不幸的年代里,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她坚强、自律、睿智和远见卓识又使她获得了尊严和尊敬。 姥姥是1988年6月25日逝世的。她逝世和出生用阴历(即中国农历)恰巧是同一天。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还发生了一件无法解释的奇事。她因胃癌在河西区中心医院住了四十五天。和她同室住院的还有另外一个病人。姥姥输液输血,我们陪侍在旁一直没有离人。但是25日上午忽然在离姥姥病床不远的墙角发现了一只死去的老鼠。屋中始终有人,它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又如何自己死在墙角。我们惊讶之余,不祥之兆也涌上了心头,因为姥姥属像是老鼠。到晚上姥姥走完了辛劳的一生,离我们而去。当姥姥离世之时,天上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和我们一齐哭泣,为姥姥送行。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 © 2008-2023
闽发论坛
(https://xiarj.com)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 2023 丨本站资源仅限于学习研究,严禁从事商业或者非法活动!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晋ICP备2025056421号-1
|
晋公网安备14010602111202号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