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别再死磕!这个反常识方法,让你轻松愉快超越90%的人

16 0
记录所看所思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
你是不是经常陷入这样的怪圈:越努力,越焦虑;越想做好,效果却总不尽人意。别慌,今天就来聊聊一个颠覆大家认知的效率法则,让你摆脱内卷,轻松高效!

图片
图片
Ali Abdaal是剑桥大学医学院的高材生,曾经也是位热情似火、勇毅上进的青年。他坚信“刻苦训练”、“加倍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那时的他,简直就是开了挂的人生赢家: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还成功创业,妥妥的学霸一枚。

①好心情是“核动力”

但当Ali Abdaal真正成为一名医生后,他发现,以前那套“死磕”模式似乎失效了。面对永远看不完的病人、永远写不完的病历,他拼命压缩睡眠时间,牺牲和家人朋友相处,甚至累垮了身体。结果呢?“加倍努力”换来的不是与之匹配的效果,而是更深的无力感和糟糕的状态。



就像溺水的人拼命挣扎,却越陷越深。Ali Abdaal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信奉的效率法则,是不是有问题?



在迷茫和反思中,Ali Abdaal逐渐意识到:好心情才是真正的“核动力”。心情好,能量爆棚,注意力集中,灵感源源不断,干劲十足。这样一来,效率自然高得飞起。效率高了,成就感又会反过来滋养好心情,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简单来说,心情好的事,事半功倍,想不成功都难!

图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也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如果你只是为了拿诺贝尔奖而努力,那多半没戏。但如果你的研究让你觉得好玩、心情爽,说不定哪天你真就拿奖了。”



你看,玩,才是最高级的成事法宝!在愉悦放松的状态下,我们不容易感到疲惫,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效率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你看哪个酷爱打游戏的人说他苦他累他受不了啦,需要人来督促他继续吗?



其实,靠“玩”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可不止他一个。咱们老祖宗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理查德·费曼,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也是个“玩”家。在获得诺奖之前,爱妻的离世让他心灰意冷,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包括他热爱的物理学研究。



直到有一天,费曼偶然看到学生们在玩扔盘子游戏。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盘子在空中摇摆时,盘子上刻的学校标志,好像摇摆得更快。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费曼觉得特别有意思。



于是,他就开始琢磨:旋转盘子的摆动,和原子里面电子的摆动,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他自己也说:“不知不觉地,我就开始‘把玩’我所钟爱的课题了,但实际上我是愉快地忘我地不知疲倦地投身到研究当中。”



这听起来,和我们印象中的“刻苦钻研”、“废寝忘食”好像不太一样。但就是这份“玩”的心态,和他持之以恒的精神,让费曼在量子电动力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最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量子物理的泰斗。



所以,下次当你面对一些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时,不妨换个思路,想想:怎样才能让这件事变得好玩起来?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音乐、图像,或者其他创意?和朋友一起做,会不会更有趣?把完成任务当成打怪升级,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奖励自己一下,怎么样?



记住,“玩”的精髓在于:不从结果中寻找乐趣,而是在过程中享受快乐。



②为自已的进步点赞

图片
图片


说到影响效率的罪魁祸首,拖延症绝对榜上有名。加拿大心理学家迈克尔·沃尔发现,很多大学生都有严重的拖延症。但他认为,拖延本身不是问题,拖延带来的自责,才是导致效率低下的元凶。



沃尔的研究发现:能够原谅自己拖延的学生,学习效率反而更高。因为自我原谅,能让他们放下内疚感和羞耻感,专注于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反之,那些难以原谅自己拖延的学生,往往会花上好几天的时间责备自己,结果越想越焦虑,越不想学习。



处理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当我们缺乏动力时,常常会责备自己,陷入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那么,怎样才能跳出这个怪圈呢?



Ali Abdaal提出了一个妙招:“寻找胜利法”。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哪怕它和你的目标看起来毫无关系。试试用“我没有做X,但我做了Y”的句式来表达:



*   “我今天没有去晨跑,但我在床上多睡了一个小时,感觉精力更充沛了!”

*   “我还有一些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和朋友聊得很开心,最近的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与其盯着那些微小的损失不放,不如换个角度庆祝那些微小的成功!



③任务承诺要慎重

图片
图片


朋友约你下周一起吃饭,那天正好是你一个重要工作的最后期限。你心想,没问题,肯定能按时完成!结果到了约定时间,工作还差一大截,想到即将到来的饭局,你悔恨交加,只能临时爽约,尴尬地向朋友解释。



这种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答应了领导过多的任务,把自己累得半死,不得不把一些任务转给别人;答应了朋友一起去旅行,结果耽误了工作……这些都源于一个简单的问题:过度承诺。



当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又迫于社会期待的压力时,就很容易答应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这种决策偏差,让我们在“当下的乐观”和“未来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认知割裂,最终在执行阶段感到身心俱疲。



承诺,有时实在是太容易了。但并非无法避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拒绝的力量”。



作家兼音乐家Derek Sivers建议,在权衡是否要承担一项新任务时,只考虑两个选项:要么“当然要做!”,要么“坚决不做!”。没有中间选项。



有了这个过滤器,你会发现,95%的承诺都应该拒绝。如果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那就别浪费时间。



1997年,乔布斯重回苹果任CEO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了很多产品线,确保公司能集中精力打造完美的用户体验。“人们以为专注,意味着对你必须专注的事情说‘是’,”乔布斯说:“但专注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它意味着对其他100个好主意说‘不’……创新就是对1000件事情说‘不’。



实际上,我们没有做的事情,做成后更让人感到自豪。”



你也可以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角度来考虑问题。我们说的每一个“是”,都意味着放弃了去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比如,同事希望你承担额外的项目,这或许有助于你升职加薪。



在这种情况下,你很可能会说“是”。但你有没有想过,你还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呢?你可以和家人一起出去玩,你可以和朋友一起叙叙旧,你可以好好地睡一觉。所以在做任何决定之前,请提醒自己,思考一下你会因此失去哪些机会。



③冲刺要选准时机

图片
图片


Ali Abdaal永远记得他在急诊科第一次值班的情景。那天,他已经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候诊室里挤满了病人,抢救室里也是一片忙乱。Ali Abdaal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住了,但他看着这么多病人,决定不吃午饭,继续工作。这时,他的带教医生拍了拍他的肩膀。“Ali Abdaal,我知道你今天还没休息。为什么不去吃午饭呢?”



“谢谢,但我没事。”Ali Abdaal回答说,“我不饿,还有很多病人等着我。”



结果,带教医生直接关掉了他的电脑显示器。“听着,我知道这是你值班的第一天,我很欣赏你的热情。但我干这行很久了,我知道病人是永远也看不完的。如果你不休息,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会犯错误。这样对谁都不好。如果你花时间补充能量,重新集中注意力,你才能做出更有效的决策。没有人会因为你吃午饭病情恶化来找你。”



这个看似不近人情的命令,竟然成了Ali Abdaal效率革命的转折点。



2022年,《当代生物学》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反常识的观点:“越努力的人,大脑就变得越笨。”



原因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后,大脑前额叶皮质突触会分泌更高水平的谷氨酸。谷氨酸含量升高,会使“大脑最聪明的地方中毒”,导致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调节能力减弱等问题。



所以,真正的高手,会以“浪费时间”来保护自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原版权作者许可,任何人不得擅作它用或者商用!请在下载或看过后24小时内删除!为尊重作者版权,请购买原版作品,支持你喜欢的作者,谢谢!若侵则联系微信ugouku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闽发新品

全国服务热线:9:00-16:00

400-8888-000
Copyright © 2001-2025 Discuz Team. Powered by Discuz! X3.5 ( © 2023 丨本站资源仅限于学习研究,严禁从事商业或者非法活动!丨本网站采用BY-NC-SA协议进行授权 晋ICP备2025056421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