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天才的资本传奇:让巴菲特都佩服的亨利·辛格顿
他没有明星光环,却让巴菲特肃然起敬,一位MIT博士,重塑了美国商业的底层逻辑。他是亨利·辛格顿,是美国企业史上最神秘的天才。
一、创始人:亨利·辛格顿的独特战略。
亨利·辛格顿(Henry Singleton)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博士,在1960年创立了泰雷达(Teledyne)公司。
在辛格顿掌舵的二十六年里(1960-1986),泰雷达从一家微小的电子企业,成长为市值百亿美元,横跨航空、金融、保险、金属的超级集团。彼时的泰雷达拥有 130 多家子公司,被称为“微型通用电气”,但它的资本回报率远高于通用电气。
二十年里泰雷达的股价上涨超过 500 倍,年化复合回报率 20%–25%。增长速度远超同期的可口可乐和IBM。如果一个普通投资者在1961年买入10,000美元泰雷达的股票,二十年后,这笔投资的市值将达到500万美元。
亨利·辛格顿让泰雷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多元化公司之一,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二、资本配置的奇迹。
辛格顿的天才之处在于资本分配。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并购热潮。辛格顿发现自己公司的股票被高估,而许多小企业被低估。
于是他反其道而行:用高估的股票去收购低估的资产。短短十年,收购了超过130家公司,从电子仪器、航空零件到医疗设备、保险金融,每一家都能立刻带来现金流与利润。
这是一种极具创新的模式:用股票当货币,用资本当杠杆,把资本市场的泡沫,变成了企业的资产。
到了1970年代,美国经济滞涨、股市暴跌。泰雷达的股票从巅峰跌去七成。整个华尔街都在喊救命,辛格顿却开始大规模回购自家股票。
十多年间,他用现金悄悄买回了公司90%的流通股,这是商业史上最极致的一次“逆向操作”。当年所有人都看不懂,为什么要在股市低谷时回购?
最后的结果呢,在二十多年里泰雷达的股东年化复合回报率超过20%,这一业绩可以媲美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当市场乐观时,他发行股票收购优质资产;当市场崩盘时,他反手用现金回购股票。辛格顿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资本配置是一种复利的艺术。
三、用“去中心化”,创造了“伯克希尔式”的公司结构。
辛格顿不相信大公司管理那一套。他让泰雷达的100多家子公司完全自治,像小企业主一样独立运营、自负盈亏,总部不干预日常运营,但资本配置权(买、卖、投、回购)全部由辛格顿一人决定。
辛格顿的公司像蜂巢:每一个蜂房自己产蜜,但由他决定蜂蜜流向哪里。
在辛格顿的世界里,企业不是卖产品的机器,而是一个资本复利的引擎。他关心的不是今年赚了多少,而是每一分钱的投入能在未来产生多少现金流。
这种“去中心化”结构,后来被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完美继承。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身上,我们几乎能看到辛格顿的影子—去中心化的结构、逆势操作的思维。
两家公司虽风格不同,但灵魂一致:资本配置优先于经营管理。巴菲特曾在访谈中直言:“亨利·辛格顿在经营与资本配置方面的记录,是美国企业史上最出色的。”
四、改变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我们见过太多的多元化无序扩张案例,母公司有钱了到处乱买,买了一大堆子公司,这些子公司无法盈利、无法产生充足的现金流,反过来需要母公司不断的注入资金,最后多元化失败,母公司也元气大伤。
所以亨利·辛格顿的泰雷达公司才尤其难得,它被认为是“多元化并购浪潮”的成功范本,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多元化公司之一。《财富》《福布斯》《哈佛商业评论》都曾称泰雷达为“资本配置最出色的集团公司”。
辛格顿唯一关心的是资本长期复合回报率,他打造的不仅是一家企业,而是一部能长期自我进化的资本复利机器。
辛格顿的伟大,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改变了美国企业的思维方式,让企业经营从“生产导向”变成了“资本导向”。
在他之前,美国公司依靠扩张、营销、市场份额取胜;在他之后,很多企业家学会了思考:是让现金躺在银行吃利息;是到处收购却不考虑资本效率;还是像辛格顿一样理性的资本配置,让每一分钱竭尽所能的长期复利式增长?
五、沉默的一束光。
辛格顿一生拒绝喧嚣,不接受公开采访,不开股东大会,不出书不写自传,神秘且低调。1986年他离开亲手创办的泰雷达公司,归隐退休,去过田园牧歌的生活,直到1999年去世。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从此,资本的江湖只剩下亨利·辛格顿的传说。
他让人们看到企业家的另一种模式:像投资者一样经营公司。辛格顿想说的是:资本配置才是CEO最重要的工作。
这世界,有人活在镁光灯下,有人则活成了一束光,亨利·辛格顿是后者。
页:
[1]